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是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城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质量不高仍然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问题的集中表现,中小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承载力弱、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是主要症结所在,也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短板。为此,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全面增强县级中小城市综合承载能力。8月12日,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工作推进会又将这一路径进一步明晰,明确提出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转型发展的引领工程,又是民生改善的保障工程,还是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要求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省委省政府将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力抓手,把中小城市特别是县级城市作为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的载体和平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河南特点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应时顺势,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全局意义
“十三五”时期,河南是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和阶段特征,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立足河南发展实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打好“四张牌”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河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必然选择,更是现阶段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促进河南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符合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根据国际城镇化的实践经验,目前河南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5%,2017年将突破50%的重要转折点,这也意味着河南将实现由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体系不完善,郑州一城独大,中小城市特别是县级城市发展滞后;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强;自然文化历史遗产保护不力,城市建设缺乏特色,等等。
从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史看,城镇化从大城市开始、以大城市为主导以至于“城市病”频发,而广大的中小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承载力严重低下。河南和全国一样,城镇化发展也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河南既要加快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更要通过加快中小城市特别是县级城市建设,优化城镇体系,强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更好地发挥城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功能和作用。
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从河南实际出发,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把中小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着力打造县级城市作为城镇化的载体和平台,推进农村人口向县级城市转移,不仅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而且将大大提高城镇化质量,并由此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难题,符合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未来趋势。
2
具有中国特色河南特点新型城镇化的有益探索
城市是工业化的载体、信息化的平台、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在促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发展中具有重要辐
射带动作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级城市处于城乡接合部,既是城市功能辐射的节点,也是产业人口集聚的平台,还是公共服务保障的枢纽,对于河南这样一个传统的人口和农业大省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但从河南实际看,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中小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投入偏少,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全省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体系不完善、城镇化发展过度依赖大城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问题。因此,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照葫芦画瓢”,而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河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探索走出一条生态型、融合型、适度型、集约型、高效型的城镇化路子,为全国同类地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借鉴。
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把中小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推动中小城市强起来、壮起来,是对河南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它有利于提高县级城市综合承载力,吸纳更多农业人口就地就近转移到县级城市,调整优化城镇体系,解决“大城市过大、小城市过小”的问题,形成更高的经济社会效率;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模式;有利于强化中小城市连接大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双轮驱动、互惠融合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3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
从现阶段情况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城市公共产品供给相对不足,尤其是中小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另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随之提升,并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过去的物质生活需求,而是希望能够住得舒适、行得便捷、玩得快乐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对城市的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作为民生改善的保障工程,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回应百姓呼声,立足于增进民生福祉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从供给端发力,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等短板,增加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优先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注重传承文化记忆、保护文化遗址、建设文化载体,注重延续城市文脉、涵养城市品质和突出城市特色,有利于促进和扩大城市文化的挖掘、精神的提炼和价值的影响,有利于推动城市面貌明显改进,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4
提升县域开放发展水平的重大举措
对外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手段,是区域经济腾飞与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经验。同时,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为城镇化提供强大支撑,通过域内外、国内外的互动交流,引入先进的理念和文化,开阔居民视野,提升群众素质,加快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接轨,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日益深化,未来中小城市和乡村将逐步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战场。但由于河南地处内陆,又是传统农业大省,整体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低,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动力严重不足,这就要求中小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从硬件和软件上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城市形象,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做好准备。
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着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全力改善公共服务供给,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尽力挖掘城市特色文化潜力,提高居民综合素质,建设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将有效增强县级城市对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吸引,大大提升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大幅度提高县级城市的对外开放度,进一步增强县级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有效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5
贯彻落实打好“四张牌”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殷切期望和嘱托,为河南在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激发新活力、开辟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指明了方向。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着眼于产城融合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增强、基础支撑巩固所采取的综合性、关键性举措。
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核心在于通过加大投入着力提高县级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优化城市供给结构,改善城市公共服务,保护历史文化,加强生态建设,巩固和增强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大大提高县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并与其他城市错位互补,与大城市形成链条,有利于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
作为转型发展的引领工程,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通过打造县级城市综合发展载体和平台,加快县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有效增强县级城市综合承载力和人口集聚力,有利于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由大城市“一城集中”向小城市“百城共载”转变,形成“多极支撑、大小结合”的城镇化相对均衡发展格局,切实提高我省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激发县域创新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夯实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举纲持领,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探径寻路
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就是针对我省县级城市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产业支撑力较弱、产城融合不紧密、规划建设水平不高、城市管理粗放、生态环境较差、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力度,增强综合承载力和吸引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多极支撑的现代城镇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