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出生的李强,在同辈人中常被唤作“大李”。这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儿半开玩笑地自我介绍道:“除了姓名未改,这些年我是彻彻底底换了个人。”临了不忘补上一句,“从啃大冰到喝咖啡了。”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 由曾经热动力能源厂转型发展
此话语带幽默,却又不失真诚。十年前,李强还是穿行在锅炉房的司炉工,不论寒冬还是酷暑,置身的工作环境都是高温,大冬天在室内啃大冰是常有的事儿;由于煤末粉尘长年伴其左右,以至于连件白衬衣都没法穿;他两眼得随时紧盯仪表盘气压变化,因为它事关周边一大片区域内企业生产用热和居民区的供暖。
再看如今的大李,的确完全变了个人。白衬衣、黑西装是日常着装的标配;走出锅炉房的他在园区各个场地间督导巡查,连视力也提升了些;由于常要与园区外的客商谈合作,喝咖啡成了他的新爱好。“换作任何人,都无法想象十年间能迎来跨度如此大的一次逆袭。”每每和旁人聊起这段,李强就会感叹自己是幸运儿,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家在平谷的李强十六岁时入读北京无线电动力技工学校,毕业后成为北京正东电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751厂)锅炉车间的司炉工,这一干就是七八年,从毛头小伙子到成为一位父亲。不变的是,他从未懈怠过外人眼里这份枯燥的工作,是年轻一代司炉工里唯一的预备党员。
后来,按照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布局,李强所在的企业挂牌“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由曾经的热动力能源厂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众多为751厂贡献过青春和汗水的工人师傅,再次投身相对陌生却又朝气蓬勃的751D·PARK的建设,包括李强在内的部分老员工转为参与文创园区的运营和管理。
由同事眼中的“大李”到客商口中的“李先生”,李强有喜有忧。喜的是再也不用三班倒,熬整宿和一堆不会说话的机器共处一室;忧的是,从熟练的司炉工到一无所知的文创领域,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个亟待解决的大难题。好在园区“扶上马送一程”,在员工中间开展“永不停课”的岗前培训。如今,李强和另外几个一同转入的新手谈起文创也是头头是道,“大IP”“内容为王”“品牌经营”已被他钻研得烂熟于心,让前来打交道的客商很难相信他是半路出家的文创人。
为了让品牌内容自主运营,正东电子动力集团成立了专门的文创公司“迪百可”。在转型模式上,751园区产权方和专业机构联手打造这块文创热土。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引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入驻,双方一起运营中国国际时装周、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就连平日里不太关注时装的李强,如今谈起时装也能给出些让专家点头的建议。“这就是‘近朱者赤’。总能看到非常惊艳的时装,多少摸到些门道儿。”李强说。
虽然煤气生产退出了生产运行,但颇有年代感的老厂房和机械设备得到了完整保存,而这也为751园区吸引来众多文创企业入驻。尤其园区北部两座硕大的煤气罐更是成为文创品牌活动的高热地带,曾贮存15万立方米气体的罐体,斑驳的油漆和色彩斑斓的涂鸦使其成为时尚新宠。“国内外顶级品牌的推广活动、热门影视剧的发布会好多都选择来这里举办。”如今,以时尚设计为核心的751D·PARK已成为引领首都时尚生活,面向高端化、产业化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李强也常常遭遇“幸福的烦恼”,一天里接连迎来三场活动,让他午饭也顾不上吃。可他打心眼儿里高兴,“公司效益好,做员工的当然高兴。”
园区还是那个园区,斑驳的橘红色砖墙,满墙的爬山虎,只不过曾输送热力的管道已被涂上了各式艺术符号,在它们的串接下,冷冰冰的钢铁炉台也变得柔和起来。
由供热厂到文创园,李强和他的伙伴们完成了人生的一次美妙转身,昔日工业基地也迎来又一轮朝阳。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北京热点新闻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