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省市的“招商作秀”:办仪式、做样子,通过重复签约,将几千万元的项目包装成几亿元。事情本身并不新鲜,但令人感到新鲜的是,在中央决策层一再强调“不以GDP论英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还在上演同一个套路,概括起来无外乎八个字:政绩如戏,全凭演技。
可是这台戏是要演给谁看呢?
毫无疑问,对上对下,地方政府都有着不小的“稳增长”压力。上周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半年报”显示,GDP同比增长6.7%。尽管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是宏观经济的总基调,但分摊到各地,情况各异、压力不均。事实上,不少地方开年之后就提出要“狠抓大项目”。情势所逼,难免有地方浑水摸鱼,用注了水的招商成绩单编造一个虚假繁荣的地方经济图景。
一直以来,招商引资都是地方政府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中国经济进入“L型”后半段,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创下新低的关键节点上,尤其如此。越是在经济的特殊时期,就越是要稳住阵脚。所谓“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引来金凤凰是果,栽树在前才是因,招商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由于招商心切,一些地方无心栽树。因为它费事耗时,要把梧桐树栽好、种大,要让这棵树在市场经济中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品牌,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要耐得住寂寞。如果没有这份耐心,急于表现,急于出成绩,干一些急功近利的事就在所难免了。
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领导干部考核自然也该形成一个“新常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然而,跑偏的政绩观要校准过来,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尽管顶层设计多次强调,要扭正政绩观,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但在不少基层部门,单一而抽象的经济数据仍是考核政绩的显性标准,政绩考评体系仍未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新标准。
政府招商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目的的正当性并不能掩饰手段的不合法性。招商引资应该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则,尊重商人意愿。让投资商在不同招商活动中配合作秀重复签约,为招商项目编织数字光环,都是畸形政绩观下的蛋。
领导干部要面子,这是人之常情。可没有里子的“作秀”,只能一时吸引众人眼光,经不住时间考验。地方政府必须要跳出“以GDP为纲”的发展思路,多一些真金白银的招商,少一些自导自演的忽悠。